来源:鄂州日报2014.3.4 时间:2014-3-5 10:06:00 浏览次数:
三元互融 产学互动
—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纪实
特约记者何建华
理论实训结合毕业即能就业
春季开学,记者在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见到了刚下课的王四建同学,他是该学院“鄂丰模具”冠名班的一名学生,虽然现在才上大二,可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进入湖北鄂丰模具有限公司,接受产学互动的专业实训学习了。“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熟悉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相信到毕业时,像我们这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就业肯定不成问题。”
据了解,高中毕业后,王四建曾到工厂里做了两个月的普工,他发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工人很难有所发展。于是,他报考了鄂州职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并申请进入“鄂丰模具”冠名班。从单一的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到产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再到后期的顶岗实习,实现毕业即能就业,对还未毕业的王四建和他的同学们而言,这个愿望并不遥远。
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长期推行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2012年9月27日,该校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实现了学校、行业、企业三方人力、技术、设备和文化资源的全面融合。
截至2013年12月,参与该学院委员会企业达到42家,均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辐射专业群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及就业单位。
共建冠名班和订单班
近年来,鄂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与湖北长江精工、湖北鄂重集团、协易科技(精机)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和订单协议,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体、开办企业冠名班和订单班等形式,探索多样化校企合作形式,推进了工学交替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
曹秀川老师是“鄂丰模具”冠名班校企合作联络人,他说:“根据企业现有条件,为了方便教学,我们将班级分成A、B两组,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训,每两周轮换一次。合作企业安排专人和有经验的高级技师和我们一起共同管理日常教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共同考核、共同评价。”
2012年11月9日,学院与鄂州市鑫源金属加工厂签订了人造金刚石单晶项目协议,引进企业部分设备、技术人员、行业技术标准,整合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融入一体化教学功能,组建了“校中厂”实体鄂州职业大学校金刚石单晶制品有限公司。
通过引入企业的方式,校企双方实现了生产经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的全面渗透,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更受企业的青睐。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多方共赢
从“剃头挑子一头热”,到实现校企双方多维度、立体式合作,机械工程学院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路上走得并不轻松。该学院副院长李年芬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教学,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实施教学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既要当‘导演’,又要当‘编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要从理论型向技能型转变,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院通过“引、聘、挂”的方式,从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和以挂职的形式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让师资队伍适应“产学研”教学模式的要求。
为深化改革和校企合作,学院充分利用“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平台,与湖北省同方高科泵业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图绘制与识读》、校级精品课程《金刚石材料及工具》、《机械零件的普通加工》等7门专业课程;通过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辐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实现了课程内容岗位化。
在产学互动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更加契合了企业的需求,成为实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一毕业就能进入工作角色。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湖北鄂丰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军说:“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校企合作,我们不仅能有效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降低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员工接受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首过去,机械工程学院的每一次进步都令人欢欣和鼓舞;展望未来,寻找校企之间的契合点,在专业建设、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上取得实质性成效,令学院人深感任重道远。学院领导表示,将乘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东风,依托地方产业,把校企合作引向纵深发展,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鄂州日报2014.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