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东麓,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哈拉奇乡希望小学科学课堂上,气氛热烈。在讲台上的青年教师张灿,皮肤黝黑,身形挺拔,言谈举止间透着体育人特有的朝气——这位2025年毕业于鄂州职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年轻人,如今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在这片距离家乡湖北四千公里外的西极之地,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科学支教之旅。
张灿在哈拉奇乡希望小学支教
转型:从跑道到讲台的跨越
2025年盛夏,当同龄人纷纷选择都市体育机构工作时,张灿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在武汉省团校举办的出征仪式上,这个曾是学校篮球队主力的体育生目光坚定:“虽然我学的是体育教育,但西部需要的不仅是体育老师,更是愿意奉献的青年。”
征程始于七月,在省团校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张灿与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志愿者们庄严宣誓。随后,他们乘坐列车西行,在乌鲁木齐站与全国志愿者汇合,最终抵达克州阿图什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在这里,他们接受了为期两周的系统培训,包括军训、教学技能培训、民族文化学习和试讲练习。张灿在培训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试讲环节,他别出心裁地将体育游戏融入科学教学,让培训教师印象深刻。
在克州阿图什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军训合影
“专业不对口不是障碍,而是特色。”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手持结业证书,奔赴海拔2000多米的哈拉奇乡。临行前,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面临专业差异,但我会迎难而上,发扬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谨记母校教诲。”
破局:体育思维激活科学课堂
开学首周,张灿就承担起六个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任务。面对不太熟悉的学科,他创造性地将体育训练中的“情境教学法”带入课堂。
张灿给孩子们上课
“同学们想象一下,羊圈早晨放出35只羊,晚上回来42只,发生了什么?” 在讲解时,他用牧区孩子熟悉的场景举例,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科学就藏在放牧、挤奶、摔跤这些日常活动中。
“体育培养了我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张灿说。他设计的“草原运动会科学知识竞赛”“毡房里的物理实验”等特色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每个实验都像一场体育游戏,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在欢笑中学习知识。
扎根:在文化交融中重塑教育理念
支教不仅是教学,更是心灵的交融。除了教学工作,张灿积极投身学校的各类活动。无论是消防演练现场、开学典礼,还是课间足球赛,他总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全情投入其中。
操场上,常能看到张灿和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体育生的专业示范让孩子们欢呼不已。他还组织“寄时光”明信片活动,鼓励孩子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信,以此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教育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相互滋养。”张灿在日记中写道。
尽管面临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但他用真诚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运动场上的击掌,这些最直接的方式,搭建起跨越民族的情感桥梁。他说:“与其说是我教育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治愈了我。”
传承:西部计划中的青春接力
张灿的故事,是万千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缩影。在哈拉奇乡希望小学,他不仅是科学教师,更成为鄂州职业大学与西部基础教育的情感纽带。母校寄来的体育器材、科学实验包,通过他的双手传递到孩子们手中;而他发回的支教见闻,也激励着更多学弟学妹关注西部教育。
“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体育精神不仅是竞技场上的拼搏,更是人生赛道上的坚持。”哈拉奇乡希望小学校长这样评价,“张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向阳而生的生命力。”
如其他在西部支教的志愿者一样,张灿也在不断尝试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他借鉴了巢湖学院“体耀乡间”支教实践团的游戏化教学方式,通过设计趣味实验和互动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他也像在红原县支教的志愿者舒畅那样,借助特别活动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展望:西极之地书写青春答卷
黄昏时分,张灿常带着学生在草原上观察落日。霞光染红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也照亮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这个曾驰骋赛场的体育生,如今在更广阔的人生赛场奔跑——他的赛道从塑胶跑道延伸至高原牧场,他的奖牌从比赛奖章化为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我会继续发挥体育人的特长,让科学课充满活力与欢笑。”望着远处绵延的天山,张灿目光坚定。在祖国西极的苍穹下,这位24岁的青年正以体育为舟,以科学为桨,载着高原孩子的梦想驶向更辽阔的天地。他的蜕变,正如千千万万西部计划志愿者一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写下了最炽热的青春答卷。
(记者 何建华 通讯员 高国志 /文)
(审核 翁燕)